.
点击注册
  • 台湾“博彩门诊”好赌其实是大脑生病了

    发布日期:2021-06-05 11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
    台湾“博彩门诊”好赌其实是大脑生病了

    印度在线博彩-1.jpg

    去年开设的「博彩门诊」除了提供病患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咨商外,还有另一项很重要的社会功能,那就是让病患身边的陪伴者,不管是家人也好、朋友也好,对「戒赌」这件事有更全面的理解,能以更健康、开放的心态来看待。

    前几天和好友去看了由杨佑宁及桂纶镁主演的《腿》,电影中男主角因为想给女主角更好的生活,准备了 10 万去赌场打算「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变成 20 万」──本来想赚 2 倍,最后却赚了 20 倍,男主角要准备离开在柜台领「赚来的钱」时,赌场老板在一旁想和他搭话,问了他名字和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,男主角略带防备的顾左右而言他,赌场老板最后悠悠说了一句:「过两天你一定会再回来的」。

    电影演到这里时,在剧院的我并不了解,为什么赌场老板这么有自信,这位客人一定会回来?已经赢了几百万的钱,难道还不够吗?几个镜头之后,剧本证明老板是对的,男主角根本等不及两天,他当晚就又想回赌桌上了。最后的下场大家一定都知道,赌博成瘾的男主角债台高筑,不是跑路就是被追杀。

    其实,不管是电视还是电影,剧情大概都是这样进行;而在现实生活中,因为赌博而倾家荡产、家破人亡的新闻,好像也从没少过。

    究竟为什么「赌博」会让人「停不下来」?即使要赌上所有身家财产、甚至人身安全,赌客们也在所不惜?

    赌博成瘾行为,已被列为心理疾病之一

    社会大众对「赌博」的认知不外乎就是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娱乐、「小赌怡情」,家家户户过年聚在一块,也常打个麻将,赢家赚钱开心、输家也在游戏中玩得愉快,今天玩完就结束,过完年大家还是照常上班、上课。所谓消遣娱乐就是这样,打发了时间,也从中感到愉快、解闷、放松。所以,大家很难想象,新闻报导中那些「赌博成瘾」,其实是一种精神疾病。

    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「赌博成瘾行为」依照严重性及型态分为「娱乐性」、「问题性」与「病态性」,其中「病态性」赌博,也就是大家俗称的「赌博成瘾」,在美国精神医学会的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DSM-III)中,已被列为心理疾病之一。

    而就在去年,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的「成瘾防治科」开立了全台首创的「博彩门诊」,希望藉由认知行为治疗、咨商以及关怀陪伴,帮助病患离开赌博的恶性循环。「博彩门诊」的出现,也让普遍不了解「成瘾其实是大脑生病了」的大众对「成瘾行为」有更清楚的理解。

    「成瘾」所造成的行为失调,意即无法控制冲动,是一种慢性的脑部疾病,粗略可分为:「物质成瘾」,像是烟酒、毒品;以及「行为成瘾」,像是赌瘾、购物成瘾、性爱成瘾等等。当瘾头无法被满足时,病患就会出现焦虑、暴躁、忧郁等负面情绪,为了消除这些情绪,便会想方设法地满足瘾头,因而掉入「成瘾」无限的恶性循环。

    大脑的「成瘾机制」是如何运作的?

    既然谈到「赌瘾」,那就必须从大脑的「成瘾机制」开始谈起,人类的大脑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掉进「成瘾」的陷阱里的?

    我们大脑中有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叫做多巴胺,当人的行为满足欲望时,多巴胺浓度就会提高,并释放到伏隔核,也就是大脑与愉悦及酬赏有关的一丛神经细胞。提高多巴胺浓度的行为,会活化大脑中的酬赏路径,于是大脑会督促行为者重复此项行为,让行为者得以再次享受愉悦的感觉,这样的循环就被称为「多巴胺搔痒」。

    「多巴胺搔痒」是由演化而来的一种生存机制,因为进食与性爱会增加多巴胺,进而激励人类吃东西与繁殖等生存需求,当人类记住这种感觉,大脑便会鼓励我们持续进行这些行为,并再次享受愉快与快感。但是,这种提高多巴胺浓度的自然行为,通常需要付出努力、必须等待,而赌博、电玩以及烟、酒等成瘾物质,过程中不需经过努力与付出,就能大量提高大脑中多巴胺的浓度,促使人类不断的重复循环。长期下来,透过自然行为制造多巴胺的能力下降后,成瘾者就必须以成瘾行为/物质来维持脑中多巴胺的浓度。

    除了多巴胺的影响之外,人体大脑中还有一个与控制冲动有关的「煞车机制」,位于「前额叶」,它也是大脑中最高认知能力的控制中心,帮助我们判断、调控注意力以及做决策。研究显示,若是长期接触成瘾行为/物质,会对前额叶造成负面影响,让人类无法克制自身的冲动,也让对瘾头「说不」变得极为困难。这也是为什么即便知道「赌博」只会带来负面结果,却依旧合理化这样的成瘾行为,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下去。

    科技的发达,让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诱惑

    日本参议院院会在2018年通过了「博彩特区法」,全国最多可在三处综合渡假村设立赌场,虽然目前地点还没挑好,但因考虑到赌场合法化后,染上赌瘾的病患势必大增,日本中央社会保险医疗协会在去年所提出的《诊疗报酬修订案》中,已经将「赌瘾戒断」纳入医疗保险畴。

    要戒除一项上瘾的行为/物质已经非常困难,雪上加霜的是科技不停进步的同时,日常生活中的「诱惑」也呈等比成长,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手机的推播、或是路边的一张传单,就能让已经下定的决心蠢蠢欲动,所谓的「星火燎原效应」就是在比喻这种情况。

    「赌博成瘾」的赌客们,常常有一种心态,认为「再让我试一把,搞不好就能赢了」,于是越试越多把,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,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时,才终于认清自己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。以前的赌博必须到特定场所进行游戏,但现在人手一支智能型手机的世代,只要下载几个 app,不管你人在哪,手机滑开就能赌,赌博的限制越来越低、越来越容易,也越来越难戒。

    「博彩门诊」除了帮助病患,其实也帮助了病患身边的陪伴者

    试想,一位有赌瘾的病患,从他初次下赌﹑成瘾、到最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是「病态性」赌博,而下定决心要去门诊咨询,这中间可能经历了很多波折以及犹豫,他可能也会动摇、也会反悔,也想过要放弃,假设身边陪伴的家人或好友对「赌博成瘾」这件事的理解不够,会下意识的认为「就不要再去赌了!」、「真的有那么困难吗?」,彼此没有一个可以沟通的基础,不但无法有效帮助病患,还可能让双方的关系不断地恶化下去。

    去年开设的「博彩门诊」除了提供病患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咨商外,还有另一项很重要的社会功能,那就是让病患身边的陪伴者,不管是家人也好、朋友也好,对「戒赌」这件事有更全面的理解,能以更健康、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一件事。取名为「博彩」门诊,也是为了避免污名化以及先天偏见造成的对立。

    「家人赌博成瘾」的烦恼在台湾社会风气较封闭的情况下,其实大部分的人是不会主动说出口的,即使被情绪压得喘不过去,非常需要有一个人可以聊聊,但碍于面子,大家常是忍着憋着,默默的把日子过下去。「博彩门诊」的开设让当事人的家属或是亲朋好友,多了一个管道可以沟通、讨论,他们提供的不只是认知行为治疗,更是关怀与陪伴。我想,愿意到门诊咨询的病患以及身边的陪伴者,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。就算戒赌的路漫漫长,只要坚持,终会有走完的一天。